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病因有哪些
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,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,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,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,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,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。根据病变部位不同。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: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;②小脑性共济失调;③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;④大脑型共济失调。一般称呼的“共济失调”,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。
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病因有:
1、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病;
2、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、颅底畸形、脊髓病、肿瘤;
3、脑干血管性疾病如梗塞、出血,多发性硬化、肿瘤;
4、丘脑顶叶通路或顶叶血管性疾病、肿瘤;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病因有:①迷路炎、前庭神经炎、特发性双侧前庭病;②椎-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;③天幕下肿瘤;小脑性共济失调病因有:①遗传性;②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;③血管性如梗死、出血;④炎症性如急性小脑炎、脓肿;⑤中毒如酒、食物、药物、有害气体等;⑥脱髓鞘性;⑦发育不全或不良;⑧遗传性;⑨外伤;⑩钙化;⑾畸形;大脑型共济失调病因有:①肿瘤;②炎症;③血管病。
共济失调患者的症状可通过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观察,如穿衣、系扣、端水、书写、进食、言语、步态等。可见行走不稳,步态蹒跚,动作不灵活,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,成年发病者,不能直线行走,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,表现为剪刀步伐,呈“Z”形前进偏斜,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。肌张力可随病情进展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,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,站立不稳,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,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,摇晃不稳更为突出,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的主诉。